随着自媒体体育消息的兴起,业余解说员数量迅速增长,各大赛事的解说风格也愈加多元化。然而,在广播和电视尚为主流的年代,体育解说是一项技术门槛高且要求严苛的职业。1950年,张之与陈述首次通过广播解说了在上海卢湾体育馆进行的中国男篮对阵苏联队的比赛,由此,张之被誉为中国体育解说的奠基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体育解说主要面对的是收音机旁的听众,解说员需要精准地传达每一次球类比赛的细节,包括球员的名字、技术特征及每一步的运动轨迹。这不仅考验解说员的口才,更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
回想1981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与中央广播电台联合转播了第三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当时著名解说员宋世雄为了更好地解说比赛,经常深入球馆,和教练、队员、队医确立良好关系,迅速掌握球队状态与球员动态。在比赛转播时,他巧妙地穿插采集到的赛前采访素材,让观众不仅能欣赏比赛,更能了解球员背后的故事。
展开全文
宋世雄之后,孙正平和韩乔生等一代又一代的解说员接力,他们大多数在北京或周边地区出生、成长,普通话标准流利。那个时代的体育解说不像如今那样细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都没有专属解说员,所有体育比赛都是共同解说。
不同的年代对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同的标准,体育传媒的发展推动了体育解说员职业的专业化与娱乐化。过去,体育解说员重在比赛过程与运动员拼搏精神的传播,而如今,他们更注重技战术的深度解析,常常邀请专业运动员作为嘉宾评论员,从而极大提升观众的比赛体验,丰富了体育节目的内容。(图片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