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这些深层次且不可告人的动机,既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又值得深入探究,毕竟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几乎不发朋友圈,老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背后必定有其缘由。
一、乏善可陈:生活平淡,缺乏分享素材
在不发朋友圈的人群里,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杯平淡的白开水,缺乏能够抛头露面的素材。一年到头,很少出去旅游,生活的轨迹基本固定在“家—公司(学校)”两点一线之间。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起床、上班(上学)、下班(放学)、回家,周而复始。
拿我的一位老同学来说,他毕业后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几乎没有什么新鲜事儿。他的休息时间也大多用来补觉或者处理生活琐事,很少有机会去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更别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光时刻。发朋友圈吧,无非就是一些日常的吃喝拉撒,担心别人看了觉得无趣,索性就不发了。
在他看来,朋友圈里那些精彩的旅行照片、丰盛的美食打卡,和自己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他越发觉得自己的生活拿不出手,也就渐渐失去了发朋友圈的动力。
展开全文
二、提线木偶:活在他人目光里,失去自我表达
还有相当一部分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仿佛是被他人目光操控的提线木偶,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口中。
我有个亲戚,她就是典型的这类人。她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考虑别人会怎么评价。发朋友圈对她来说,就像是把自己的生活摊开在众人面前接受审判。她担心自己发的内容会被人误解,担心别人会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
比如,她买了一件新衣服,本想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分享一下喜悦,可又怕别人说她在炫耀;她去参加了一个朋友聚会,本想发点聚会的照片,又怕别人觉得她在显摆自己的社交生活。
在这种纠结和顾虑之下,她干脆选择不发朋友圈,觉得这样就能避免被他人评头论足,也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她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生活都隐藏起来,活在别人的期待和标准里,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勇气和欲望。
三、故作高深:以沉默塑造神秘,彰显独特
在现实生活当中,故弄玄虚的人不在少数,这类人在朋友圈里也有体现。他们秉持着“话能少说就少说,事能少做就少做”的原则,在朋友圈里也保持着一种神秘的沉默。
他们认为,不发朋友圈能够塑造出一种高深莫测的形象,让别人对他们充满好奇和敬畏。比如,一些职场中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很有能力,但在朋友圈里却从不分享工作成果或者生活感悟。
他们觉得这样能让同事和领导对他们捉摸不透,从而在他人心中树立起一种独特的权威感。又比如,有些所谓的“文艺青年”,他们不屑于在朋友圈分享大众的生活琐事,认为那是一种庸俗的行为。
他们选择用沉默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高雅品味和深邃思想。然而,这种故作高深的行为,实际上可能只是他们内心自卑或者渴望被关注的一种扭曲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