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煤炭来发起炉子,石英石、食用纯碱、和玻璃和起,烧成料子,全部融化成水,就做吥嘟了。一个玻璃管、一把剪刀就可以做了……
”
为了赶制好春节期间的订单,小作坊每天清早六点就开始了工作。天还未亮,炉火通明,大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吥嘟”烧制技艺传承人黄大华正领着三个工人抓紧制作吥嘟。
30平米的吥嘟作坊内,四人围站在火炉旁,分别用棍子从炉内沾取1000摄氏度高温下的溶液,并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边吹边利用玻璃的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吹成球形,趁玻璃还软,将球形底部制平,再吹一吹确定成品能够发出声响,最后用剪刀从吹管上割下。短短一分钟,一个半成品就完成了。
待完全冷却,黄大华用毛笔蘸取颜料,往半成品上涂抹几笔,一个个映着“兰花”、“牡丹花”的吥嘟就制作完成。用嘴一呼一吸之间发出脆响,吥嘟就变成了孩童的“音乐玩具”。
66岁的黄大华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接触“吥嘟”烧制技艺,学得一手绝活儿。干了一辈子的吥嘟匠,从选料、煅烧、控温、吹制、上色等数十道工序,他全都熟稔于心。每年春节前,黄大华家吥嘟作坊的炉灶会烧上整整一个月。
“
我15、6岁就开始做起了。我老爹就会做吥嘟还有手圈,以前小娃带在帽子上的帽花,煤油灯罩子,十八罗汉……我们这村以前,这炉子有二、三十只,生意好得很。我们做全部买过年的那两天,二三十年都在外乡过年,都要初十才转来。吹起买,大家都高兴。
”
正当黄大华忙碌着时,同样是“吥嘟”烧制技艺传承人的73岁的彭国荣走进了小作坊,而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方吥嘟盛极一时,成了孩子们逢年过节才能消费的“奢侈”玩具,那时节,小路坡家家户户都有烧制玻璃器皿的炉灶,特别是腊月间,炉火是彻夜不眠。
彭国荣
“
那几年要做三、四回,正月间,二、三月间把庄稼一种下去,五、六月间做,七、八月间又做一下,收了粮食就做到腊月间。我从13岁就卖吥嘟,和我们一帮的4、5个,挑起走云南昆明要走31天,走贵阳走6天,走遵义走7天。并嘣并嘣拿钱来送,上面一吹,下面一个洞。我们挑着,路上过的那些就这样说。
”
那时候,一到年关,小路坡吥嘟匠,一人一担吥嘟,下贵阳,走昆明,闯四川,从不在家过年。当时交通不便,吥嘟匠们会编织起如水缸大小的竹筐,装着易碎的“吥嘟”出门兜售。一个筐少说也能装1000个,前后两筐,每人能拿走2000多个。
彭国荣告诉记者,大方吥嘟曾一度远销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
豆腐盘成肉价钱。姑娘们一帮帮地来,一些小娃娃见一个买,个个都买。好玩得很,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过年,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吥嘟不再是孩童们过年才买得起的玩具。纯手工的工艺局限了吥嘟的发展,受到市场上各类五花八门的玩具的冲击,吥嘟也越来越不好卖了,因此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一技艺,从而转行做其他产业。
村民家废弃的炉灶
近年来,小路坡吥嘟作坊接二连三地关闭,烧了几十年的炉灶也拆了,黄大华家的作坊就成了小路坡吥嘟匠们的一个聚会场所。
黄大华吹“吥嘟”(罗大富 / 摄)
黄大华说:“这哈(现在)就我一个人做,我不做,肯定就没人做了。身体也在下降,小娃不让我做的。苦得很,累!最熬夜,脸都做变色,反正扭得动尽量扭。”
在黄大华看来,制作和售卖吥嘟早已经成为了小路坡人生命中的一个烙印,笑声伴随着吥嘟脆响为春节增添了一抹喜庆的色彩。这一只廉价的小玩具吹出的“乡音”,似乎能给在外游子捎去一句问候。
大方“吥嘟”(罗大富 / 摄)
小小吥嘟叮咚响,销售云贵川地方,小朋友们听到响,买起吥嘟回家中。
炉火通红(罗大富 / 摄)
暮色四合,沿着小路坡乘车而上,路旁人家的窗户里已透出灯光,社区里灯笼亮起,猫狗翻腾,黄大华家的炉火依旧通红,在归家孩童的嬉闹声中,几声吥嘟“并嘣并嘣”的脆响,提醒人们又是一年春节来啦!
记者:陈思思 佘义婷
编辑:佘婷婷
责编:李粒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